投稿给我们

“太古遗音”系列之一 ——《潇湘水云》赏析

“太古遗音”系列之一

——《潇湘水云》赏析

张废枕


董源 潇湘图 (局部)

770多年前,在我国湖南省的潇水与湘水交汇处的江面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个人驾着一叶扁舟,在软乃的桨声和绿渺的云影里,拨弄出一串串清丽飘逸而空灵的美妙琴声。琴韵之睁纵,寄托着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襟怀,也反映出了他面对亡国之痛的绵绵愁绪以及对祖国未来前途命运的忧思与遐想……

       这位泛舟的抚琴客,就住在潇湘二水之滨衡山脚下一个为竹木环绕的小村庄中的一处茅庐里,过着隐逸的林泉生活。就在这简易的茅庐之中,他除了渔樵之事以外,还致力于琴学研究,谱写琴曲,传道授业,从而在我国古琴音乐史上留下了极好的口碑,成为当时琴坛上卓有建树的一代宗师。

       这位琴界的宗师就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杰出琴家及浙派琴家的创始人,著名的爱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郭沔先生。

 

 

一、作者

郭沔(生于1190年,卒于1260年),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因善琴而闻名于世。作为我国浙派琴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博采众家的主旨之上,吸纳了当时琴坛上三个古琴流派的琴风,将京师派偏于刚劲与江西派”偏“纤丽”的风格融合于浙派琴风之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古琴艺术特色。

由于郭沔精通熟谙琴道,早年,他就成为了当朝监督御史张岩府中的清客。张岩后来被革了职,郭沔也因此失去了依靠。迫于无奈,郭沔就迁徙居住到了湖南潇湘二水交汇处的衡山脚下,过起了渔樵林泉生涯。

每当他眺望远处的九嶷山的时候,都会不禁触呆伤情——那被金兵铁蹄踩蹦下的祖国大好河山如此沦丧,岂不正像是九嶷山的山巅一样,可望可思而不可即吗为了表达这种忠贞、抑郁、惆怅、渺茫的心境,百感交集的郭沔情不自禁地在古琴之上攫援摆拂、吟揉绰注,从而创作出了一首流芳百世的古琴名曲。因为这首曲子产生于潇湘二水交汇处的水云之间,故而取名为《溃湘水云》。

二、题解

清人编刻的五知斋琴谱(卷八)对古琴曲潇湘水云有这样的说明“宋郭楚望所作也。因泛沧浪,远望九嶷,云水淹映,感慨系之”。 后人多尊重这种解释。

古琴家吴景略认为南宋时汴京沦丧,偏安江南,朝政腐败,收复失地望。 爱国主义者郭楚望来到潦水与湘江汇合的地方,云水弥漫,欲眺望九嶷山,因被云水掩遮而不可得,有所感,乃借云水景色写对朝政的不满,写满腔爱国热情不能发抒的愤慨。 所以这首曲子着重写情,水势云态只是背景。《潇湘水云的确感到有深沉的忧愤,激越的情怀,辽远的冥想,强烈的倾诉,有的地方也可引起对水光云影的联想。这是一首思想情感非常深刻的曲子。

 

 

 

 

琴曲鉴赏

全曲分十八段,有一个小的尾声。古琴曲通常都分为若段,但各段的性质与在全曲结构中的作用却是很不一样的。潇湘水云的十八段落构成了一个变化丰富的整体,可以分为呈示、展开与结束三个大的部分。

从作品整体来看,古琴曲《潇湘水云》简直就是南宋时期的一轴清新隽永、意蕴深远的音乐山水画卷。那浩森澄碧的潇湘二水与白云缭绕的九嶷山,琴家用那清越而飘逸的泛音奏出,与波光粼粼、云影缭渺的江面构成了一幅宁 静致远的七彩画面。这种祥和的意境,烟样云似地浮涤在作者的眼前,可他内心的感叹却永远就像那奔流的潇湘之水,久久难以平静下来。这种在音乐表现上的动静结合,从而使古琴曲《潇湘水云》达到了张驰有致,浑然天成的艺术 境界。

虽说这部琴乐作品是以某自然界中的山水描写为其题旨,然而,从琴乐艺术的独特感染力的角度来说,它却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从而表现了一定社会氛围之中的生活情态。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比纯粹的山水画更为直接地表达了琴家郭沔的思想情操和生活意趣。因此,说它是一部富有思想内蕴与艺术特色的山水“音画”作品,真是恰如其分。

事实上,它已达到了深沉的思想感情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结合,其艺术水准臻于化境之说,实不为过。古琴曲《潇湘水云》在我国音乐史上所产生 的巨大影响及深远意义有目共睹

 

 

 

 

音频:  https://i.y.qq.com/v8/playsong.html?songid=580893&source=yqq#wechat_redirect

视频:

https://v.qq.com/x/page/m0316d3ddce.html


2018-09-13 10: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