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给我们

浮生苏州——吴越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织与碰撞

郑梦怀

说实话,对于一个刚来苏州六年的人,并没有资格代表苏州人向外面的人们介绍吴越文化,这和吴越文化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有关。在这里,我并没有受到多么强烈的文化上的视觉或者听觉的震撼。这里的一切就如吴越人的饮食一样,淡雅素朴,甘甜回转。没有足以瞬间征服视听的载体,人们也就难以产生对其向往的心灵冲动,至少,像我这样生于信息化时代的青年确实如此。然而,古往今来,江南在人们心中不只是地理上的“长江以南”,苏州似乎成了江南的代言者,更是人们梦中小桥流水、莺飞草长、冉冉旭日这样美丽绮景的代名词,无数的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为其折腰。这样的文化,其魅力究竟何在?

在苏州呆了六年,总算悟出了一些道理。就拿酒来说,有的酒浓烈刺激,给人瞬间的炸裂感,人如干柴,酒如烈火,柴火相逢,醉生梦死。有的酒,醇厚绵软,入口些微刺激,入肚才知酒的醇香,直至酒烈过后,沁人心脾的甘甜才会在嘴里千回百转。吴越文化就如后者,需要时间的沉淀,你才能得知其中的精髓奥妙,才能领悟这种文化内涵的人生哲理。因此,六年说长也算长,因为这是足够一个外来客参访江南景致的时间维度。六年说短也短,因为吴越文化细致入里,小家碧玉,给人的感觉并未像颇具帝王气息的北京城那样欢迎万邦来朝,你需要足够长的时间细细观察江南园林的一砖一瓦,需要足够多的耐心品味一杯碧螺春,一盏桂花清酿,这样才对得起酿造这份甘甜清冽所需要的时间。

初到苏州,我曾经幻想每天坐着游船就能上学下学,小河边的楼房仍旧保持着最古朴典雅的风格,随处可见亭台楼阁,下雨的时候可以在那里凭栏听雨……但到了苏州我才发现,这些我所向往的东西并不比高楼大厦、宽阔气派的马路多多少。因为家住苏州工业园区的缘故,平时并不能接触到最为原始的传统文化遗存,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这个城市输送着最为甘甜的养料。最初的两年,我也在观察,苏州会不会像很多大城市一样,传统文化成为了高级城建的牺牲品。进入老城区后,便迫不及待地去参访那些名扬天下的苏州园林,像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我往往能在那里呆上很久,并不是我有多么喜欢这份静谧淡雅,相反,我是一个非常爱热闹的人,最爱去的就是万达,什么也不买也能在那里逛上一整天。之所以愿意置身于我并不太感冒的园林,我想多半是由于人都是喜爱珍贵久远,又担心难以流传下去的东西。作为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新苏州和北京上海一样,也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但终究内里古色古香的东西未变成冷冰冰的文化记号,虽然也未必还是生活方式。

清代的苏州文学泰斗沈复所作《浮生六记》,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浮生”二字典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封建礼教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告一段落了,这种落后残酷的文化劣根之下有着无数的亡灵冤魂。他们有的是出身卑微的下里巴人,有的是面对家长的威严无力反抗的佳人才子,又不乏亲手制定了这套规则,又亲自被自己的“作品”所害的达官贵人们。他们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力主导人生的沉浮,只能寄愿于自己的来生,还真的就如李白所言“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几千年后的今天,当我游走在山塘街、拙政园、虎丘的时候,我似乎能听见那些几千年前的微醺浮生的呼唤。一座拙政园的诞生,少不了达官贵人们一时兴起的雅致,少不了才子佳人舞文弄墨、捎首弄姿的装点,也少不了下里巴人呕心沥血的雕琢。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他们,用这些流传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宣告他们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们的灵魂存在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石一砂,我们何不把这里的一切看作跨越千年的浮生转世呢?

置身游园,梦醉江南,感受几千年的浮生瑰梦,是否足以为欢呢?

苏州很小,只是江南一城;苏州又很大,她包罗万象,承载文化,哺育文明。吴越文化享誉全国,闻名世界。苏州作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和当今的代表,又将如何征服慕名而来之人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小家碧玉而又海纳百川的江南之城吧!

第一章浮生绮梦

有些梦只在朝夕,有些梦跨越千年,时至今日,仍在上演。不信就去趟拙政园,或者吃完无锡馄饨吧。——题记

碗里的江南

在前往拙政园的路上,感觉肚子饿了。走的路是一条老街,饭店也多是做一些苏式传统食物的老店。如果说我还没有融入这里的文化,那么最有说服力的体现就是在饮食上我还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北方人,口味偏咸,比较爱吃面食。而苏式头汤面名扬天下,但很明显不是给北方人准备的。面身很细,而又有一定的硬度,似乎并不在意北方面条所讲究的爽口、筋道,更多追求的是嚼劲。而一碗好的苏州面的灵魂在于汤,事先调好的酱汁淋上高汤,放入煮好的面条,一碗养育了无数苏州人的头汤面就完成了。汤头偏甜,面条硬而不筋,我并不是十分中意。然而美食好吃不好吃只有当地人说了算,外地人只能说他乡的食物合不合胃口,因此即便对头汤面不感兴趣,我也从不会说它不好吃,这是一个新苏州人对自己新的家园最起码的尊重。

绕过了面店,脚步停留在了一家无锡开洋馄饨店前。我与无锡也算有缘,2014年第一回高考成绩欠佳,万分沮丧的我选择了复读,当时复读的学校就在无锡。两座城市都可谓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无锡毗邻苏州,和苏州一样是江苏乃至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传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饮食上。然而,无锡人相比苏州更加嗜甜,传统锡帮名菜无锡酱排骨就把这种独特的嗜好体现得淋漓尽致。酱排骨糖色诱人,表面油光红亮,肉质酥烂,骨香浓郁,汁浓味鲜。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无锡人虽自古嗜甜,但这里却不是糖的产地。无锡所用的糖多是广东福建一带的蔗糖,这与无锡自古以来发达的南北商业贸易是分不开的。然而,一种外来的口味元素竟统治了这里的味觉神经,无锡爱甜,这是一个至今他们自己都解不开的迷。

到店里入座,点了一碗最传统的开洋馄饨。“开洋”并非一个地名,而是江浙以及上海一带对虾米的称呼,与苏州馄饨偏爱纯大肉或者荠菜不同,无锡人似乎更爱把大肉与虾米混合在一起。这样以来,馄饨便因虾米内富含的谷氨酸而大大增加了鲜味。馄饨如拇指大小,入口嫩滑爽脆,肉质富有弹性。淋入一勺镇江米醋,其独有的酸甜和本就鲜香无比的馄饨汤融合,感觉一双温润的手在抚摸自己的舌根。

与馄饨经常一起出没在无锡餐馆的,还有无锡小笼包,这又是一个无锡人爱吃甜食的例子。传统的无锡人一餐会点上一碗馄饨,四个小笼包,这是一餐的标配。用笼屉蒸的小包子遍布全国,我老家河南的开封灌汤包是我童年时候的最爱,我曾想在苏州和无锡的小笼包身上找回童年的味道,但这里的小笼包带给我的却是另一种感受。不像开封包子那样肉馅软滑,呈半液体,味道以咸鲜为主。无锡小笼包肉馅紧致,入口弹牙,汤汁则充满无锡特色的甜。我将其戏称为“糖水包”,除了概括无锡味道以外,更多的是表达了吃惯了开封灌汤包的河南人想在无锡小笼上找回家乡味道而不得的小小无奈吧。

馄饨快凉了,饥肠辘辘的我以最快的速度吃完了,没能细细品味,真是憾事。但又能如何呢?来日方长,江南就住在碗里,日后随意走进一家店,点上一份美食,满桌都是风景。

拙政园的前世今生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张名片,倒不是名片上的东西只有这座城市有,而是一提到这张名片所有人都能想到这座城市。火锅并非重庆独有,著名的还有潮汕牛肉火锅、北京涮锅等,比比皆是。可一提到火锅,你又能首先想到哪里呢?同样,普天下的园林各有特色,有的充满皇家气派,有的尽显婉雅之美,但谈到园林,大家首先想到苏州。苏州园林是园林中的代表,更是苏州这座城市的名片。

狮子林、留园、沧浪亭、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并称“江南四大园林”,其中拙政园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在四大园林中,它的面积最大,在漫长的时代更迭中,它被一次次的修缮扩建,风貌也在历代主人手下彰显着不同的雅趣。

很多游览完拙政园的人会说这样一句话,当时的皇帝真是好雅兴,他在北京城住着故宫还不够,还要在天高地远的江南修一座园林。这话无疑是贻笑大方,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拙政园并不是皇家园林,相反,它是一座完全的私人家宅。有这种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拙政园除了古典园林的宁静典雅,还尽显着一派奢华的气息。有一座建种奢华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座两层小塔,其实只有一层,因为一层足够高占尽了两层的空间,可第二层仍要添砖加瓦,砌上假窗户。两层屋檐都是传统的六角设计,六角向上高高翘起,建筑似乎瞬间有了灵性,如同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鸟,气场十足。起初我以为这是园中人们赏景闲谈、吃茶作诗的地方,然而谁也想不到,费神劳财修这座塔竟是为了一口水井。也许水上加座塔可以镇住妖孽野鬼,保护水源吧,毕竟老爷公子们的身体金贵,喝了不干净的东西怎么办啊。

我不禁转身望着园林门外,想象着几百年前这园外的场景,会不会就像杜甫所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门外也许就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着破衣烂衫,食残羹冷炙,而门内却重金造一座塔,保护井水的“干净”,想来真是令人无比唏嘘。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有言,百十座苏州园林的共同之处在于设计者力求使游览者无论站到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整的画,现在看来的确如此。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处景物竟有着不同的情趣雅致。如果正看一面湖,围绕其周的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古木绿荫鳞次栉比,构建了一幅机具层次的画面。静以传神,安逸中传达一种别样的热闹。可换一个角度,来到这片湖面的源头活水处,临近的一座小亭遮住了其他的景物,只看得见一条水渠,以及对岸的假山树木和一座孤亭。这样以来视野瞬间变得狭窄了许多,但却丝毫不显得压抑,只是现在这里真的是静谧之景,传达不出热闹了。想来这单单一处景物竟有两用,金榜题名的公子在闹景中宴请宾客,即将出阁的闺秀在静景中黯然垂泪,一动一静勾勒人生的千姿百态。

相同的雅趣,还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有一座普通的建筑却是导游大加介绍的地方。建筑一面朝湖,一面对着围墙,朝湖的一面用檀木围成一个长方形,另一面围成一个圆形。站在里面看,朝湖的长方形竟把所有的景物都框在其中,好似一幅挂在墙壁上的画卷。多么精妙绝伦的设计啊!据导游讲,这样设计主要是园林主人为了园中的女性考虑。这样的鼎盛家族中的女性很可能一年到头都无法迈出这座庄园,为了不使她们寂寞,除了在景物的设计上用尽心思,还得在建筑设计上别出心裁,博得佳人欢欣。不过即便能使她们愉悦又能如何呢?她们在这深深的院落之中,不是被高高的围墙、幽闭的大门所幽禁,而是被害人的礼教,是被传统的大男子主义。环顾这偌大的园林,我才陡然发现这里并不单单是建筑艺术的巅峰,园林艺术的殿堂,更是封建古风的遗存。园林中呈现的是繁华似锦、古朴典雅,维持秩序的确是绵延几千年的三纲五常之规,长幼尊卑之序。

走到会客厅,这种井然的秩序更为凸显。会客厅有男厅女厅之分,男厅在外,女厅在内。男厅“光明磊落”,女厅“乌烟瘴气”,想来它们是绝对不能放在一起的。两厅的装潢也迥然不同。由于时间久远,大部分的室内物件都是后人的还原,虽然不能完全体现当时主人的本意,但也最大程度上把这种久远的气息展现在了一个文明社会的面前。

男厅四面都是檀木,墙壁上还有精密的浮雕,古朴典雅中传达的庄重和规整。正对大门的是主宾之座,整齐排列着两排椅子。桌椅棱角分明,都是直线的相交,没有一点弧度的保留。庄重严肃是这里主要的基调,容不下一丝不规不矩。女厅则是另一派风景,除了主宾客座,还有一张圆桌,桌上摆满了花束枝桠。桌椅也不像男厅那样规整化一,这里的桌椅加入了优雅的弧度,构架也更贴合人们放松时的坐姿。墙也只是简单的白墙,没有浮雕,有的只是几幅水墨画,只要拿掉就成了光秃秃的一面墙。除了美丽,我更是看到了一幅图景:男人们在正堂中满腹经纶,滔滔不绝,女人们就在这里围着圆桌谈天说笑,说累了就结伴去园中赏景喝茶。我情愿多在这里停留,因为我听得见佳人们跨越几百年爽朗的笑声仍在这里回荡。

走出拙政园,谁都是要感慨一番的。在这里,若不是花上几天的时间细细观察体悟,基本上都是走马观花。以上所言,我自己也觉得七分真三分假,这只是一个五百年之后的局外人面对五百年前的人们留给后世的灿烂瑰宝所能看到想到的东西。有人说纵观历史,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终会被时间的巨轮湮灭,留下来的瑰宝也总是难逃厄运,就像异乡游子一样流落天涯,就算保留下来也失去了本真,一切终会尘归尘,土归土,那些宫殿轩宇又有何意义呢?我往往爱用一个非常世俗的类比回答这个疑问:你们奋斗一辈子,只是为了买一套房,但你房子的产权也就几十年,难道你这一辈子的奋斗都是徒劳,都是覆水难收吗?我一直认为,看待历史永远不能脱离时间的维度,不能虚无。就拿拙政园来说,几百年前,它给园林的主人无数的快乐,能使他们尽情熏陶自己的雅趣,同时又使无数的民间工匠在中国园林的发展的历史中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几百年后,如今的我们所有人都有幸进入了一个几百年前门外的市井小民一辈子都不可能踏入的庄园,揭开历史尘封的面纱,与曾经的帝王将相并坐游园,和亡故的达官贵人闲谈对弈,这何不是拙政园的价值所在呢?

如果说,拙政园的前世代表着尘封闭塞,那么在一个文明的社会它必将得到重生,成为开放文明的象征。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或许只是那个时代落后愚昧思想的产物,可就如一道伤疤刻在我们身上,提醒着自己过去的疼痛,使未来的的道路不再重蹈覆辙,落得光明磊落。想必,谁都不会拒绝这样的提醒的。

 

第二章浮生未歇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这只是相对而言的。现在的一切终会成为历史,但未来毕竟是从现在诞生的,就如同现在是站在了过去的肩膀上。保留下来的东西换了个外壳,在今日也并未停止演进的步伐,可谓“未歇”。——题记

博物馆的历史与未来 

对于一个吃货而言,去一个地方旅游首先要看这个地方有什么样的美食,其次才是有什么样的美丽风景,因而像博物馆这种两者均沾不上边的地方总会成为我无处可去时的消遣场所。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历史,相反我经常会看一些历史纪录片,因为我觉得经过了精美制作以及通过第一口吻直接传递给观众历史的纪录片会比自己在博物馆里漫游,更有助于我准确地了解历史。当然这也是单单从了解历史的目的出发的,但如果真的很想感受一段历史的魅力,即便没有美食没有风景,我还是会去博物馆的。

很多大城市极力标榜自己的博物馆,把它建在最繁华的地带,最气派的马路旁。这样的好处自然是可以让历史的气息给繁华甚至浮夸的地方降降温,但又不可避免地被那些现代的娱乐场所“勾引”走了一批游客。即便真的去了博物馆的人,也难免在畅玩一番后无心再定定神品味一段历史。

苏州博物馆坐落在一条改造后的老街里,其设计出自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说是老街,其实为了迎接大批的游客,已经拓宽了不少。博物馆不好说气派,因为在这里一切高楼大厦都显得十分突兀。但房屋现代的气息并不是只有高和大才能凸显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特的设计语言。整个博物馆并非一个单体的建筑,而是一座园林式的建筑群落。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园林式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白色的建筑主色调,给整个博物馆带来一种简洁素雅的氛围,与灰黑色的建筑轮廓相映衬,追求更为统一的色彩和纹理搭配。

博物馆的展区并不大,每一间展厅所陈列的藏品也不多,但各个都是颇具价值的宝物。我在一个五代期间的秘色瓷莲花碗前停留了好久,高中在历史书上曾看到,五代期间的秘色瓷是瓷中珍品,今天能有幸在这里看到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整个碗身透亮光洁,一点也看不出岁月打磨的痕迹。颜色是淡雅素朴的青绿,在幽暗的灯光照射下,泛着亮眼的青光,透出一股穿越千年的锐气。表面纹理的雕刻更是登峰造极,六朵花瓣相生相称,纹理之间过渡圆滑毫不突兀,想必捧在手心理,抚摸纹理的弧度,就能感受五代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艺。

要说吴越文化中还有没有享誉全国的文化遗产,那就不得不说说苏式织造了。说来我与织造也算有缘,我的高中苏州市第十中学就是在清朝年间的苏州织造署的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清朝年间织造署的诸多建筑以及设施现在仍有保留,因此,我的高中也时常成为游客们观赏的景点。

博物馆内陈列的有一件出自苏州织造署的清朝皇后服,单从外观上看应该是很有分量的,但考虑到所用的原材料乃上等的丝绸,制作工艺在当时也属顶级,也许穿上身轻如燕。想来也是,后宫向来风起云涌,争斗从未停止,可谓不流血的江湖,要是身穿笨拙不堪的衣服,想想也会消耗大量的心力体力。细看皇后服的纹理以及图案就不得不感慨清代工匠们高超的刺绣技艺,腹部双龙刺绣的各处细节生动无比,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眼睛、胡须以及獠牙,龙的体态优雅舒展,在蓝色底案的衬托下仿佛遨游于天空之中。整件衣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对称美感,在没有现代仪器辅助的年代,可想当时的手工制造者要有多么敏锐的感官,才能分辨出微小的差错。今日的织造,使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观赏性与实用性更是大大提高。即便如此,传统的手工业者并没有荒废自己灵巧的双手,每年举办的刺绣大赛,更让我们看到了这门享誉中外的的精美技艺的传承。

其实,何止织造如此,这博物馆里的哪一样东西是仅仅代表着过去呢?五代的秘色瓷价值连城,但谁又能否认今日瓷器工匠们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呢?明朝的山水画写意传神,但今日的画者们亦能用画墨在宣纸上创造一个无与伦比的江山。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一件件中华民族的伟大精品得到后代精心无比的呵护,更欣喜地看到时至今日,这些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并未因岁月的更迭而日渐无光,它们在我们的打磨下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博物馆说是历史的见证,但更多的应该是未来的起点。

七里山塘七里梦

如果在苏州找一个我愿意待上一整天的地方,我一定选择山塘街。不为别的,只因为这里实现了我对江南小城全部的幻想。

一淌不宽不窄的碧水,几座石桥遥遥对望,游船穿梭于桥底之下,静看岸边的风景缓缓退去。两岸的楼房是江南水乡典型的粉墙黛瓦,每栋房屋的墙面都留下了岁月冲刷的痕迹,有的微微泛黄,有的生出了青苔,但没人会想给它们重新粉刷一遍,因为没人愿意为古色古香的东西平添几分呆板。几乎所有的屋檐下都悬挂了几盏大红灯笼,并不像我的老家一样只有过年才会这样张灯结彩,这里的灯笼更寓意着一种不变的永恒,古时往来的游船靠它看清前路,如今它们散发的幽幽古色,在寄托着商家生意红火兴旺的愿望的同时,为每一位来往的过客传递温馨的祝福。

雨天的山塘街更像是一位披了一层薄纱的温婉女子。七里长街笼罩在烟雨中,一条小巷无法看到尽头,只能向前移步,当你看到原先看不到的风景时你往往会会心一笑,因为你曾以为那是一条游船,其实是一座石桥,你以为那是一块广告,其实那是一面酒旗。蒙蒙细雨遮住了这里的一部分景致,却又平添了几分神秘的美感。站在一座桥上俯视运河的水面,圈圈涟漪伴着雨点的节奏相生相消,楼房的倩影此刻模糊了,但却让你更加期待它清晰的倒影,所以你就会选择一直在桥上等,直到你在这里站成风景。

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古时的夜半钟声催不散这里的灯红酒绿,佳人才子,迁客骚人,来自天南海北的萍水之客在这里共度良宵。昆区和评弹久久未歇,伴随着微醺的宾客渐渐入梦。千年后,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已成过往云烟,各种时尚的商铺进驻其中。山塘街,古色古香是主旋律,但新潮时尚确是灵魂。星巴克、DQ冰淇淋、嘟可奶茶都能在这里找到扎根的土壤。除此以外,琳琅满目的时尚精品店,更是年轻人们的最爱。似乎是山塘街独有的魅力所驱,这里商品的设计元素永远走在最时尚的前缘。随意进入一家商店,拿起一个吸引眼球的东西,也许你第一时间看不出这是什么,于是你在脑海里反复思索日常的用品,当你弄明白了看着像一个烟斗的东西其实是一枚橡皮,一个音乐盒居然是一盏水杯的造型,一个钱包拆开就是一个手袋时,你会忍不住解开腰包为时尚买单。

山塘街更是热爱美食的人们的天堂,苏帮菜的名家“松鹤楼”里永远是大排长龙,慕名而来的宾客在这里谈天说地,享用美食,推杯换盏之后,一弯俏月升上梢头,似乎曾经的花花世界千年后再次重现。宴席散后,要是觉得意兴不尽,还可以在街边小店寻觅传统的美食。落座一张雅桌,点上一碗糖粥,一份卤味,配着夜色的静谧,品味千年不变的风味。

七里山塘,七里梦境,传统与现代的并存共生。当月上柳梢头,何不跟最亲最爱之人伴着夜色醉梦山塘呢?

 

第三章浮生愿景

一座面向未来的城市需要什么东西,高楼大厦?我想在这个钢铁产能过剩的年代,高楼大厦似乎只能暴露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下的无奈。那或者是宽敞气派的马路?这似乎是所有现代城市的标配了。未来寄托着我们美好的愿望,未来会怎样取决于这座城中的人有怎样的胸怀和理想,取决于芸芸众生心中的“愿景”。——题记

诚品:诚意之品

苏州诚品书店开业的那天我还在师大,不知为何,这是我进入大学以来最想马上回家的一次。我对诚品书店的向往源自母亲的介绍,母亲三年前曾去台湾东吴大学作客座教授,参观了诚品书店后就时不时跟我感慨:“要是大陆也能开一家就好了。”她跟我形容了诚品书店时尚前卫的装潢,多元化的经营,还有热心周到堪比星级酒店的服务,更是经常承办众多社会活动,办一场讲座,开一场茶话会,就把一家书店变成了一个理想的社交场合。在这里买书可能是次要的,感受前卫元素和现代文化给生活带来的乐趣才是慕名而来之人的最终目的。

诚品书店坐落在苏州工业园区,这个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里摩天大楼并不算多,但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评价一座城市,如果我们简简单单的看宏观数字或者是钢筋水泥混合体的数量,难免会使城市的发展步入病态。当一座城市有着千千万万技术高超的工人,有着面向未来需求的大批人才,有着干净整洁的马路,有着市民们对未来的憧憬,这座城市才能引导未来的走向。至少苏州,或者苏州工业园区带给我这样的感受。

走进书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宽阔大气的楼梯,特制的大理石的质地使楼梯在顶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仿佛走着星光大道步入知识的殿堂。楼梯的一侧是一排黑白相间的塑料板,上面从1994一直记录到诚品书店开业的2015年,走过这一段楼梯就好像从过去穿越到了现在,直到到达了三楼书店主体,最终似乎抵达了未来。

书店里的书给人最大的一个印象,也许就是多,但在我看来这种“多”似乎可以用一个更为准确的词语来解释,那就是“海涵”。故步自封的文化只有走向灭亡的结局,同样,永远只为宣扬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而存在的书店终究也只是一个卖书的铺子。诚品书店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包罗万象的书籍门类,以及数量庞大的外国书籍。在这里你可以找到鲁迅,可以找到巴金,可以找到为了服务外国人所制作的中文名著的译作,甚至也可以读到众多外文原版图书,例如你可以重新认识JK.罗琳笔下那个不经中国人加工的哈利波特,可以在浪漫的法文中品味卢梭的理性,也可以在严谨的德语书中鸟瞰马克思的理想。这里既是中国人广纳世界知识的殿堂,也是老外们回味家乡风景的地方。

书店随处可见供人休息放松的座位,在某一个角落还有着几处咖啡厅还有茶座,使人忍不住想在这里点上一杯拿铁,捧读一本好书。虽然这里的消费往往不便宜,但哪怕就在群书之间的雅座上静静坐着,浮躁的心也能瞬间宁静下来,咖啡的香气伴着纸张翻阅的沙沙声,你似乎能看到书上那些美丽的文字化作细微的波浪在指尖游走,便无心再去搭理手机里的那个大千世界。

在诚品书店里,漫无目的的游走也是一种享受。雅黄的日光灯使整个书店看起来十分温馨,几处角落故意没有灯光的照射,因为残缺的才是完美的,赤裸裸的展示只会让人觉得奢华而非内涵。书架的形态也并非千篇一律,有时整齐规整,行行列列排布有序,有时几座从上面看略带弧度的书架围成一个圆形,又感觉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面书墙往往会给一个宽敞的通道隔出一条走廊,倒有点苏州园林的雅致。走廊两侧同样列满了书籍,在这里你一定会放慢脚步,如同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渐渐远去一样,目送着一本本书籍消失在走廊的那头儿。

当你逛完整个诚品书店的大楼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书店只是这里的一小部分,它还是一个人们休闲娱乐或者购买商品的地方。琳琅满目的商品内容上与所售书籍门类呼应,让人眼花缭乱的创意设计,使这里区别于普通的商业中心。这里的产品从不用惊艳的造型打动人心,相反它们是一个个精美而又实用的艺术品,一支钢笔,一块橡皮,都体现着设计师满满的诚意。除此以外,店内还有各式各样的美食餐厅,吸引着每一位路过的吃货。

在一面墙上,我找到了对“诚品”二字的解释:诚,是一份诚恳的心意,一份执着的关怀。品,是一份专业的素养,一份严谨的选择,取名“诚品”,代表着我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实践。我曾猜测诚品实为“诚意之品”的意思,现在看来和这墙上所说的也并无出入。一个书摊,只是商业的产物,只是商人赚钱的工具,但一家书店寄托着千千万万个作者向众生传递思想的愿望,也承载着千千万万个读者追求知识、品味文化的诉求。能堪此任的,只有满怀诚意的书店,或者说只有诚意本身。这种古老的精神代代传承,在诚品书店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体现着全新的商业模式与古老传统的共存,体现着耀眼的未来前进的方向。

奔向未来——纳米科技园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斟酌了好久,到底该用什么样的写作风格介绍纳米科技园呢?其实我最偏向的还是像之前一样用点文笔,用点比较有色彩的笔墨。但写了一段才发现,不是这种风格写不好纳米科技园,但无奈水平有限,要想在诗情画意中把科技园最真实准确的一面展现出来实在太难。不过用通俗的语言也好,对待科学产业,尤其是对待辛苦劳作的科学工作者们,用那么一两句诗就把人家的工作成果概括了也实在不妥。因此,本段少了点舞文弄墨,多了些刻板严谨。

苏州纳米科技园全称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投资达到了10亿元,然而所获得的收益自创办以来已经远超这个数字。总面积规划36.6万平方米,作为一个专项研究的科技园,这个面积在全国同类中也排的上前列了。2010年,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在上海联合授牌,正式认定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它也是国内首个以专业化为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技园围绕“起点高、机制活、优势强、区域特色鲜明”的建设方针、按照“政府搭台、高校支撑、强化服务、国际合作”的建园模式,实施统一固化,分阶段实施,重点在纳米新材料、纳米光电子、纳米生物医药、微纳制造和纳米节能环保等五大领域进行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纳米技术为专业特色、以政产学资介为机制特色的专业园区。力争在五年内发展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纳米技术研发和其他新兴产业化基地,带动和促进所在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1到2个国内核心技术领先、产业聚集程度高的产业创新集群,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链环”的形成。

科技园成立时间虽不长,但却有着相当成功的发展绩效。现有载体面积16.6万平方米,在建载体面积21万平方米。建立了完善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环境及政策,形成了种子期——孵化期——成长期——上市期完整的投融资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各类研发服务平台,与专业事务所等机构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

园区建成伊始,便吸引了大批企业与人才入驻。目前已经引进了创新型企业320余家,员工40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就有本科以上的学历,集聚了各级领军人物近百余人。入驻的企业为了吸引投资,以及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开始进行股改。截止2011年底,国家高企12家、江苏省双软企业11家、江苏民营科技企业24家已经完成股改,进入券商辅导阶段。

园区还同时承担国家级项目研发37项、省级116项、市级127项,科研经费1.65亿元,申报知识产权累计近1000项,其中发明专利比达到了60%。

作为国家级的新兴产业园区,纳米科技园还具有相当完善并现代化的设施配套,服务园区群众的同时辐射全市。其中,独墅湖图书馆坐落在美丽的独墅湖东岸,以其现代化的建筑风格、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管理设施和创新的服务举措,为产业园区的师生以及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全年365天的不间断服务。2011年,独墅湖图书馆正式挂牌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如果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并没有建在苏州,我实在想象不出它的下家会在哪里。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带,具有着相当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吸引着众多慕名投资的企业,“苏州”二字更是已经成为地球人心中一个美丽的代名词,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才。同样,一个城市的氛围更加影响着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吴越文化独树一帜,自古文化包容融合的传统,和开放的文化氛围吸引着诸多先进的文明。苏州人更是为城市的发展而骄傲,苏州人有秀气,这使得苏州灵动活泼,充满生机;苏州人有傲骨,这使得苏州如同一个充满梦想的少年,为了明天奋力向前。试问,天时地利人和一应俱全的苏州,难道不能引领时代的潮流?古色古香的苏州难道不能引领现代文明的步伐吗?

 

 


2017-07-26 11: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