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陈淳
-
文化自信、文化人格及其理论内核 ——以20世纪老子研究乱象为例
-
《五柳先生传》——“短褐”的探究
什么是短褐?
-
子路与孔子的差异以及“正名”的问题
《论语·子路》篇中孔子提到了“正名”的问题。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阳明成圣与袁黄了凡之路对读
摘要:阳明和袁黄同为明末人,阳明的成圣之路和袁黄的了凡之路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分别从哲学和宗教角度出发说明心念的重要性,由此看出转恶念、定善念是成圣了凡、通达天意地必由之路,这不仅为我们理解超凡入圣之路提供了宗教和哲学两条路径,也为我们体悟心念通天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方便法门,在此意义上,阳明和袁黄的对读就显的格外重要。
关键词:成圣、了凡、心念、天意 -
《论语》中的纪实文学元素
-
浮生苏州——吴越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织与碰撞
-
宋朝男子与“簪花”
-
鲁迅“拿来”的国学智慧 ——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拿来主义》
-
“刺绣”到底给中国女性带来了什么?
刺绣自古以来为“女红小技”,是“妇功”中的一项技艺,也就是说,每一位中国传统观念中具有“四德”的女性都应熟谙刺绣之道,刺绣技巧高超不仅被视为心灵手巧的象征,还意味着贞洁坚忍、幽闲恬静。“刺绣”在女性的手中被赋予神奇的感染力,微小的细针穿带着五彩的丝线,通过女子的指尖变幻成意境深远、典雅天趣的绣画。
-
茅盾与二十世纪中国土地革命叙事
[摘要]
茅盾的乡村叙事与“典范土地革命叙事”有重要差异:他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业破产、中国农民贫困化只是新近发生的事,其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入侵,而非封建土地制度的直接结果。在此之前农民存在通过勤劳而致富的可能性。茅盾笔下的地主有各种性格类型和不同品格特征,他们也是农业破产的受害者,虽然都剥削农民,但并不都是恶霸;即使革命即将或已经到来,农民也并无真正自觉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其形象也未被“洁化”。茅盾对暴力革命的态度比较矛盾。茅盾乡村叙事的上述特点源于其自觉的创作追求,就是强调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文学的主要功能不是直接宣传政治理念、鼓动革命,创作必须以作家本人的生活经验和独立思考为基础。因此,茅盾的乡村叙事除了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具有一定超越政治立场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 茅盾、土地革命 -
农耕文明视阈下解读汉服的植物元素与美学意蕴
摘要: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受到农耕文明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在材质、色彩还是图案上都打上了农耕文明特有的植物性特征,这些植物元素赋予汉服以独特的审美内涵,也体现了华夏民族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念。本文旨在尝试从植物审美角度来探寻传统汉服与日常生活和美学追求的关系。
关键词:汉服;农耕文明;植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