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给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武对立”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武对立”是怎么形成的?

滢心

  5000余年的中华文化蕴育了诸多钟灵俊秀,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出名的文臣武将或者说文武官员,文有魏征、文天祥、包拯等都是很出名的文官,武将就更多了,韩信、吴起、白起等。武将和文官都是皇帝的左臂右膀,为皇帝“打工”,军队为武,文职官员为文,即以前的举人、进士,管国家内务,和现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一样,军事、国家内务截然二分。

“文武对立”较早指周文王与周武王两位卓越的开国元老,《诗·大雅·江汉》:“文武受命,召公维翰。” 郑玄指出这里的“文武”指的就是文王、武王。

“文武对立”的内涵在之后文化的发展中,逐渐立体和丰满起来,中华文化是体用不二的,光从经典中学习传统文化其实是不够的,还需要找一个“在体”的方式去应用,在体的形式有“琴棋书画”、以及六艺中的“射、御”,“射、御”已然是传统武术的最初形态了,武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中国武术的自我修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外柔内刚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和之性,武术既能体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祛病延年、抗暴防身,不失为辅助文化学习的良好途径。所以“文武”从字面上理解是对立的,但是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020-11-14 00:08
返回顶部